2017/03/08

MDS - 裝備

ART. 24 : COMPULSORY EQUIPMENT FOR PARTICIPANTS 參加者的強制裝備
http://www.marathondessables.com/ [THE MDS > Regulation]

// 食物相關先省略

Mandatory equipment 強制性裝備 (自備):
• backpack MDS or equivalent  MDS背包或等同物
• sleeping bag  睡袋
• head torch and a complete set of spare batteries  頭燈和一套完整的備用電池
• 10 safety pins  10個大扣針
• compass, with 1° or 2° precision  指南針, 1°或2°精度
• lighter  打火機
• a whistle  哨子
• knife with metal blade  金屬刀片的刀
• tropical disinfectant  熱帶消毒劑
• anti-venom pump  抗毒液泵
• a signalling mirror  信號鏡
• one aluminium survival sheet  鋁箔救生保暖毯
• one tube of sun cream  太陽油
• 200 euro or equivalent in foreign currency  200歐元或等值外幣
• passport or for Moroccan residents, identity card  護照或摩洛哥居民身份證

• original medical certificate provided by AOI, filled in and signed by the doctor (醫生簽名體檢表)
• original ECG and its tracing  (心電圖)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大會規定, 參加者的個人裝備, 賽前重量需限定在最少6.5kg 至最多15kg, 當中包括7日6夜的食物及個人用品, 大會指定裝備, 賽事套件.

賽前對於重量的關注會特別地小心眼, 突然像個精明格價好媳婦般, 一個幾毫也都像千元般看待, 為了減省重量, 幾乎無所不用奇技, 像是把牙刷割剩刷頭, 背包過長的帶子給剪去, 多餘的扣飾給除去, 睡袋那過長的部分給改短, 變得度身訂造似. 指南針, 打火機, 哨子, 刀子, 鏡等, 全都以袖珍為主, 只約手指公大小的精巧. 保暖毯免不了一分為二 (或是更多?#錯誤示範), 只差謢照不能撕走幾頁去, 看似只是5g 10g的微不足道, 但感覺有像是拾到便宜貨般高興, 數字就是數字, 有輕了就是有幫助 . . . 應該.


裝備之中, 背包可說是亮點, 是個重要的移動城堡, 裡面放食物為主, 睡袋多數外掛. 背包本身當然最好是輕量的, 容量一般是20L左右. 其次是能借助腰帶把肩膀的負重轉移至腰部去, 肩帶間的胸扣有助人包合一, 減低背包的搖晃. 由於賽事連續多日, 所以如果有一個前置包可主要放當天賽事所需食糧(及地圖, 辛苦之時可看看尚餘多少路程以釋懷或... 更沮喪?!), 像個海瀨般便於拿取食物. 如無必要, 最好避免「解甲」的情況出現 (把背包除下來), 這就如把運行順暢的摩打給停掉, 要再啓動需時費力.


大會在賽事期間一般會分派1.5L的支裝大水 (ART. 16), 有的人會原支袋走, 也有的分到自己的奶咀樽去, 所以最好是各約750ml為佳, 或是用一個普通細支裝水的水樽, 把多餘的水裝下來. 這1.5L的水基本上是足夠維持至下一個檢站, 大會在檢站2會派發2支1.5L的水, 有時可能還有剩餘的, 按個人體質而定,  這在賽事期間可作自我評估及調整, 不過在還沒有見到下一個檢站之前, 最好不要把水給倒掉. 同樣地, 水樽最好放在便於拿取的地方. 說來因為沒有找到心目中完美的背包, 所以最終是東拼西湊的, 改動了一點組裝而成, 雖仍美中不足, 但已很滿意很適用.

鞋, 可說另一亮點, 不過要說的不是鞋的本身, 而是鞋的外在保護, 鞋套 (Gaiters). 走在沙漠之上, 細小的沙粒免不了會跑到鞋裡去, 輕則磨皮潔膚, 重則引起水泡, 這可不是很好的體驗, 所以鞋套會把整隻鞋給包起來, 也就是說這鞋註定是要被毀容了. 賽事期間, 因為走動, 因為碎石, 鞋套底端邊緣位置有機會甩開, 這可以到大會去問問可有剩餘的膠水去補補, 因為同樣的情況不止你一人. 不過沙子一般會從鞋套的頂端部份跑進鞋裡去, 基於由上而下那萬有引力的關係吧, 因為賽事第一天那時沒有把鞋套的頂端給弄緊, 結果弄得一腳是沙 (還好沒水泡), 反而其後鞋套底端邊緣位置甩開了一個洞, 持續了好幾天直至賽事完結, 鞋裡卻沒進多少沙子.


大會要求的扣針, 主要用作固定2張一前一後的號碼布. 不過扣針另一用處是可以把衣服扣在帳篷上晾乾, 滿好用, 所以扣針大一點結實點更好(不是慣常比賽用的那種小小扣針). 烈日之下, 太陽油變得特別重要, 不用擔心塗了太陽油會變得黏黏的黏著細沙, 變成人肉砂紙(用了凡士林才會這樣… 應該). 由於太陽太猛, 除非穿了長衫長褲或袖套, 否則該塗則塗, 還要定時的去補. 曬傷了的火燙可不好受, 有親身體驗過所以才變乖乖, 主要在小腿後方的位置, 亦看到有人嚴重得起水泡.

除大會指定外, 基本個人裝備其實跟在香港比賽的時候沒多大差別, 一套戰衣一套悠閒服即可, 外套在夜裡外出時比較有機會用上, 因為真的會冷, 這視乎體質及天氣. 若真的怕冷, 東西可先帶上, 在入營的第一個晚上感受過後, 次日行李寄存時才作決定. 誠如大會的標誌, 不是因為耍帥才去蒙面戴墨鏡, 而是真的有實際需, 只怪風沙突然旳吹襲, 真的會弄得一面塵土. 自己沒有戴墨鏡的習慣, 所以沒有準備而唯有即場買大會的風鏡, 順便當作紀念品. 加上自己戴了隱形眼鏡, 所以更要好好保護. 另亦帶了些人造淚水以防萬一, 但可幸沒有用上.


耳塞可說是偉大發明, 若本身是個渴睡寶寶當然不以為然, 最怕人是疲累但偏偏被吵著沒睡到的悲哀. 背包充當枕頭其實很足夠, 豪華一點, 可以帶上充氣墊, 不過要小心沙漠的有刺果實, 簡單點一張銀地墊亦可, 或是更輕便的蛋槽地墊. 不過沙漠的地沒有很硬, 加上已鋪了厚大的地氈, 席地而睡不能說是舒服但尚可接受 . . . 對沒有潔癖的人而言. 拖鞋, 個人認為是必要的, 沙石尚可赤腳, 但那些有刺果實則要加倍小心. 所以糾結良久, 最終在比賽之前於當地市集買了一對, 賽事休息期間, 出入真的很方便.

個人謢理方面, 每次賽後大會提供3支大水(4.5L), 若不是水怪的話, 一般可以用約一支沖頭洗身, 一支洗滌戰衣, 一支飲用煮食(包括次日的早餐), 當然是要省著用要有著節約的美德. 乾燥的天氣本來應該是要塗點護膚霜, 不過反正面都沒有洗乾淨(雖然有用手巾仔), 加上炎熱更易引起面油, 所以賽事期間放棄治療, 反而有帶上潤唇膏, 因為咀唇會龜裂. 不過最意想不到是對紙巾的需求, 不為上廁所用, 而是那出乎意料地較為頻繁的鼻水. 想當初見營友帶了一整卷廁紙來, 以為她是傻的卻原來是個智者, 當然也因此有幸受惠.


苦中作樂的鎮定劑, 可說非音樂莫屬. 手機是可以使用但感覺較耗電, 所以原始一點用上MP3機. 話說這產物真的幾乎被淘汰, 剛好舊的那台壞了, 結果驚險得在出發前的一晚才經朋友告知下找到. 音樂可說是賽事期間的精神寄託, 另一精神寄託自然是相機攝錄, 尤其只剩自己一個人時, 雙手閒著沒事拍照最好, 亦可留為紀錄以便分享. 重量自然是必然的代價, 至於電源危機這重要課題, 會另開標題再詳談.

雖說是有點無聊, 但帶著吉祥物同行, 尤其是這種艱苦的賽事, 可說別具意義, 而認同的人亦不止我一個. 也有些強人勇士悉心打扮, 無懼酷熱的高溫折騰, 仍然從容帶笑(鏡頭前), 最有趣當然是在路上有遇到個笛子魔童, 邊步行邊吹奏, 自娛的同時亦為其他人打氣鼓勵, 對這些看破賽事的參加者深感佩服. 對於人們自豪地高舉自己國家的國旗而衝線的喜悅, 看了有所滾動, 所以出賽在外定必帶備特區旗, 撇除種種紛擾, 香港雖小卻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那是自己所屬的地方.


裝備上的精良, 亦意味著成績上的突破 (否則裝備會哭的), 當現今的人們在追求羽化優質裝備的同時, 更顯得以前人們用麻質袋棉質衫的不可思議, 向昔日的先驅者們敬禮.


p.s. 以上可說是新手對新手的建議, 如有錯漏煩請指教~



p.p.s. 把東西給分類一下, 會否更容易好好整理?



相連誌:



tam @ 2017.03.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