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

毅行者的硬裝備 (上)


所謂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無論是走人生路還是參加毅行者都一樣, 都要裝備自己去迎接挑戰與考驗. 多練習以鍛練體力耐力, 就如同讀書練字以增加學識智慧, 這是內在的軟裝備. 一對合適的鞋, 舒適的服裝, 便利的袋子, 以及防曬的物品等, 這些外在的硬裝備猶如文房四寶, 讓人在比賽時能夠盡情發揮實力, 免受無謂的細微因素而影響表現.

鞋是全身最重要的裝備, 當然不排除有人裸足而走的可能, 因為的確是有人光著腳跑畢馬拉松且獲佳績的. 只是毅行者所走的大都是山野路線, 還是有所保護為上策. 個人喜歡低筒的越野跑鞋, 高筒鞋的保護性高但欠缺靈活性且較為笨重, 除非有舊患或極易扭傷, 一般不建議穿著.

低筒的行山鞋或越野跑鞋最讓人安心的是那抓地的能力, 如此便能輕鬆面對碎石沙泥上山下坡的路況, 不容易滑倒. 而且硬身的鞋頭有著保護作用, 避免踢到大石等硬物造成傷害. 防水乃次要, 看個人一般使用時的需要, 當然有比沒有好, 其他因素便看個人的經濟考慮了.

買鞋時一定要留意的, 是鞋的尺寸, 腳的跟位要預留至少有一個手指公的空間, 另外鞋頭亦不會頂著腳趾公, 一般是比慣常所穿的尺寸大一至兩個碼. 由於腳掌會隨著步行的時間而腫大, 且下坡時腳趾會較易頂著鞋頭, 預留些空間便能避免這些情況. 鞋大一點至少能穿厚襪子, 但買的時候剛好, 徒步後卻嫌太緊, 鞋的功能再好也都徒然. 自己曾有過這樣深刻的教訓, 還把腳趾公的趾甲擠出瘀血來, 要花一年的時間讓新長出的趾甲慢慢把瘀血換掉.. 這除了是因為鞋的尺寸不合, 亦因為在比賽前沒有多穿幾次去練習去適應, 還好那次是30公里的賽事, 仍能撐到終點去.


如果講究一點, 還有鞋墊及襪子這些輔助裝備, 大都是標榜吸震排汗、讓雙腳更舒適的作用. 當中襪子亦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有著防止水泡形成的作用. 不能否定這能令你如虎添翼, 感覺良好, 但別忘了最根本的原素還是個人的體能訓練及良好的姿勢. 就正如寫毛筆字般, 如果功架不足, 姿勢不良, 所拿的毛筆質料再好, 所寫的字還是會醜到不行, 變得事倍功半.

p.s. 比賽前可記得修剪腳甲哦!!


tam @ 2013.08.14
revised @ 2014.06.30

2013/07/20

毅行的愛與誠



曾看過一篇文章, 提及一個提前一年預售門票的演唱會, 僅限情侣購買, 情侣票男女生各一張, 一年後要兩張合在一起才有效, 這演唱會名為: 明年你還愛我嗎? 其實毅行者跟這演唱會的模式蠻相似的, 只是門票換成四張合在一起才有效已而.

早在大半年前, 人們便開始組隊報名參加毅行者. 也許在往年錯失機會的人早就找好了隊員, 作好了準備, 於是便雄心壯志地報名去. 像是一對感情穩定的情侣, 一年算是什麼, 所以便很爽快地把票給買了. 那信念滿堅定的, 幾乎沒有絲毫的猶豫.

毅行者的報名費, 跟演唱會門票雷同, 一般是不能退款的. 那些決定了要參加的人都不太在乎, 反而是那些仍在考慮當中的人開始卻步了. 像一對剛在一起, 對彼此尚未了解的情侣, 「未來」這一刻對他們來說仍言之尚早. 隨口而出的承諾容易, 但當這承諾與現實掛鉤, 不免會變得謹慎. 有的會藉詞推卻, 但亦有的帶著信心與希望, 把票給買了. 這一關真的很關鍵, 其實金錢的價值多少沒有很重要, 但當下那種豁出去的決心, 那一刻的所思所想, 便是往後遇上困境時的一種動力, 毋忘初衷.

未來似是變化不定, 曾作出的承諾亦沒有十足的保證, 這些看似遙遠的東西, 其實都只是結果, 當下的現在便是過程. 只要是喜歡的事, 不管艱難與否, 也都會不厭其煩地想盡辦法, 務求能夠達成, 反之, 就算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都可以有著諸多藉口, 自加阻撓而放棄作出嚐試, 不加努力. 愛是誠實的, 愛是積極的, 化作行動去實踐, 而非信口開河或只作空想.

因為一份熱誠, 帶動堅定的信念, 有著明確的目標, 清晰的方向, 積極的行動. 這一天又一天的期盼, 似是一步又一步行走百公里的預演. 越過終點, 驚嘆於自己能夠完成賽事的同時, 其實更會驚奇於自己當初會要去參加的決定及過程中的堅持. 像是在婚宴會場看著結婚短片的新人, 感動於能共諧連理的不可思議, 亦訝異於過往歲月的種種.

其實參加毅行者跟做一般的事情沒有太大的差別, 能力只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那心態. 簡而言之, 就是「送女朋友回家, 去哪都是順路」, 然後便視乎你的愛與誠跟現實與時間如何抗衡了.


tam @ 2013.07.20


相關誌:


2013/07/01

助人自助的毅行夢



當參加毅行者是你的夢想時, 你開始找身邊的朋友, 說服他們陪你一同參加. 由於大家都經驗體能不足, 所以開始相約一起去練習, 自己個別亦會作私人的體能訓練. 腿酸了, 氣喘了, 頭暈了, 便開始自我檢討哪裡出錯了. 飲食營養? 睡眠不足? 姿勢動作? 服飾裝備? 也就開始找尋相關的資訊, 試著去了解改進. 生活作息漸漸有了規律, 以前渾沌的思緒亦突然清晰過來, 有了目標和方向.

隊友都找到了, 再來便要募捐籌款. 一身乞丐裝扮, 伸手問人討錢容易, 平白無事突然要別人給錢, 情何以堪, 簡直難於啓齒. 毋忘「毅行為扶貧」的精神, 其實在挑戰一百公里的同時, 遠在他方也是有些人同樣在面對挑戰, 不是甚麼高危活動, 而是因為天災環境所害而導致的環境糧食問題. 他們因客觀條件所限, 難以向外求助, 自己又豈會因個人條件的限制, 而斷絕能幫助他們的渠道?

藉著募捐的過程, 除了籌得大會指定的款項作慈善用途外, 無形中亦替自己賺取了支持及鼓勵. 這在賽事中走得最疲勞, 最想放棄的時候, 便會化作最強而有力的推動, 讓自己繼續拼命地跨步向前邁進. 還有那些在檢查站等待著你到來的支援者, 帶來了美味的飯菜及熱情, 讓你在路程中重新注入能量. 可知道他們特意抽空到來, 默默地守候又默默的離開, 難道又忍心辜負他們的心意?

原本只是一個人, 開始感染了其他人, 然後又把不同的人連繫在一起, 聚沙成塔般籌集款項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同時亦凝聚了力量讓自己能戰勝那一百公里的考驗. 這個夢想的實踐, 所得到的結果早已能夠預知, 但是那過程中的得著, 也許是意料之外. 亦有可能因為你的關係, 促使別人有了他自己的毅行夢, 使這夢想延續下去.


「夢想不是一個人的事,當你專注在追求你的夢想時,你可以帶給更多人正面的力量,幫助到更多人去改變自己,這才是夢想。」
- - - 自台灣極地跑手 陳彥博


tam @ 2013.07.01


相關誌:


2013/06/26

對毅行者的認知


100公里.
4個人共同走100公里.
4個人在48小時內共同走100公里.
4個人在48小時內, 於每個檢查站一同登記的情況下, 共同走100公里.
4個人在48小時內, 於每個檢查站一同登記, 偶爾會休息, 吃東西或睡覺的情況下, 共同走100公里.


在毅行者裡, 4個人總是在一起似, 因為這是4為一體的活動. 路途上或會有隊友走得特別快, 不過最終還是要等最慢的隊友到來在檢查站一起登記, 才可以走下一段的路. 走最快的會不爽, 走最慢的會愧疚? 其實也不一定. 就算4人一起在走, 有著很好的隊形, 隊員心裡亦可能各有想法. 形式沒有很重要, 但隊員間的共識卻是必要的. 最好事前能先小人君子地說個明白, 免生誤會.

「共同完成」永遠是走毅行者的大前提, 成績乃次要. 這樣在爭取時間與體驗經歷上作平衡的取捨時, 能免除不必要的抱怨或不滿. 一起走100公里, 除了毅力, 亦很需要團隊意識, 始終4人的能力各有高低, 隊友間又可能相識甚淺, 最好有著對親人好友般的包容與體諒. 一般在剛開始, 體能精力還充沛時, 看不出端倪. 但經過一段又一段的路程消磨之後, 所謂的「理念」還剩下多少?

由零到100公里的每一段路, 體能上就好像在經歷人生由小孩到老年人般的轉變.  路上每一個檢查站亦好像人生每個階段的中途站, 是一個階段的終結, 亦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每一次停下來, 放鬆心情, 還能接受下一輪的挑戰, 還是開始有種逃避的感覺, 想一直留在檢查站裡繼續休息, 又想早點結束得到解脫. 放棄退出也許容易, 卻又難以面對回憶時的自責, 人生的矛盾亦是如此.

「共同進退」是一種約束, 亦是一種動力. 尤其在體竭力疲的時候, 團隊的氣氛, 隊友間的鼓勵, 有著莫大的幫忙, 叫人重新掁作. 4人攜手一起越過終點, 除了滿足於自己的毅力, 亦感動於隊友間的支持. 像是人生走到了盡頭的驀然回首, 最讓人懷緬的, 是經歷了的過程, 而非事情的結果. 走毅行者, 完成時間固然重要, 但若不是4人一起完成便欠缺意義.

你對毅行者的認知也許沒有多少, 那你對人生的認知又是什麼?

活著.
跟親朋好友一起活著.
跟親朋好友在有限的時間內一起活著.
跟親朋好友在有限的時間內 . . . . . .


tam @ 2013.06.25


相關誌:

2013/06/24

給參加毅行者的一個理由


2011年剛好是香港毅行者30周年, 大會特別舉辦了一個挺有意思的活動, 就是「一年總有一個理由參加樂施毅行者, 我今年參加的理由是 . ..」的分享, 還設有奬賞, 讓最受歡迎的頭3位, 得到免除抽籤申請而直接得到組隊參加毅行者的資格. 反應非常熱烈, 雖然不外乎是為了挑戰自己, 超越自我, 救弱扶貧這些大道理, 也有的是為了他人, 或是很想很想的小理由, 有些亦滿有創意的.

一件事情能讓你重覆又重覆地去做, 像吃飯上廁所這些, 是因為生理需要, 就算你不想, 身體的機能總會定時定候作出反應去提醒, 避不開逃不了. 日復日地, 每天上班下班, 這是生活需要,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每一次的消費, 每個月的帳單總是提醒你有來有往的定律, 當然也有些幸運兒是不受這定律所限制. 每年生日或是紀念日什麼的慶祝, 某程度上是精神上的需要, 是一種意義, 這跟每年想 要參加毅行者的慾望是相類似的.

每年總有一天對自己而言是很特別的, 所以會有所期待, 期待這日子的到來. 生活就算再苦, 日子就算再艱難, 都因為有著盼望而熬過這些煎熬, 毅行者也是如此. 就是為了那48小時內的100公里, 由一個人到組成四人一隊, 由零捐款到募捐達標; 由最初一次只能走10公里, 到練習最多一次走了40公里, 至活動結束終於走完100公里, 在終點那刻的滿足與感動, 就是過往所付出的努力而得到的最大回報. 這不是因為生理或生活上所迫使去做的事情, 而是打從心底, 甘願去自討苦吃的一種渴求.

在看著別人所分享的參加理由, 不知不覺有著一種正能量, 一種生命之火在心底裡悠然而生. 因為不管是什麼理由, 你都能感受到他們對生命充滿喜悅, 熱情及目標, 其實人生的意義也莫過於此. 在人生漫長的路途上, 也因為有著這些元素, 才能克服種種的錯折與失敗, 繼續昂首闊步. 會參加毅行者的人也許就是因為受到這種感染, 才會樂此不疲地積極參與, 自己更是感同身受.

你會給自己一個怎麼樣的理由去參加毅行者呢?


tam @ 2013.06.10


相關連結:
頭10個最多"like" 參加樂施毅行者的「理由」10 Most


相關誌:



跑馬拉松, 一個人容易; 走毅行者, 四個人難.



馬拉松, 約42公里的個人賽事, 步伐與速度都以自己作主, 自由得很. 毅行者, 全程100公里的隊制活動, 非接力賽而是要求全員四人共同完成. 當中的包容與體諒, 隊友間的默契與同心度, 在這48小時的賽事時限裡, 尤如「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般, 慢慢地表露無遺.

跑馬拉松其實也不容易, 距離雖然是約毅行者的一半, 但時間上卻縮短了很多, 一般要求6小時內完成, 所以全程都會以跑為主, 要不就是慢步, 當然這也視乎參加者的野心與目的而定, 毅行者亦然. 一般走毅行者的人都是快步走而非奔跑, 中間亦因有檢查站的關係, 人們便順道停下來休息, 夜裡甚至小睡片刻才再上路去.

人的精神與體力是有限度的, 這也是為何跑馬拉松走毅行者一直被視為是一種挑戰的原因. 半小時一小時, 沒問題, 然後兩個小時, 三個小時 . . . 路是一步一步的走, 很簡單. 但若是要不停的走便開始累了, 心情煩躁了. 跑馬拉松, 一個人聽聽音樂, 吹吹風也就算. 走毅行者, 一個飛奔老遠, 一個漫步在後, 還有一個在旁喋喋不休, 這是什麼狀況!

毅行者, 四人出發一人完成是可以的, 卻失去了意義. 這始終是隊制的活動, 一個也不能少, 只是世事無常, 意外難說, 像拉肚子, 抽筋之類的事情在跑馬拉松時乃平常之事, 而在毅行者裡更是風險雙重加倍, 還加上磨擦爭抝而退出, 種種原因, 各有不同. 以悉尼為例, 去年有不到一半的隊伍是能全隊完成的.

無論是生活或是賽事, 一個人方便, 一班人麻煩, 其實都各有好壞, 亦有著不同的樂趣. 跑馬拉松是一種個人的自我成長, 走毅行者因有著與別人的互動關係, 體會也就更深更廣, 而且這種體會不難找到知音人, 因為有走過的人都知道當中的苦與樂, 也有的樂此不疲, 變成一個的傳統, 每年一度的約定.

一步一步走容易, 一步要登天很難, 只要有心, 能堅持下去, 終有一天也是能完成42公里的馬拉松; 也只要齊心, 終能共同完成100公里的毅行者. 加油吧!

tam @ 2013.03.15

2013/06/15

澳紐毅行者



有別於香港, 澳紐毅行者大都以先到先得為主, 以募捐金額作組別分類, 額滿即止, 不用像香港般需要抽籤. 一般在活動舉行的半年前便開始接受報名. 而在賽事前的一周需要募得最低籌款額才可參賽, 否則被取消資格.


紐西蘭毅行者 – 約每年的四月,  (2006年首屆)
墨爾本毅行者  – 約每年的四月 (2003年首屆)
布理斯本毅行者 – 約每年的六月 (2010年首屆)
悉尼毅行者 – 約每年的八月 (1999年首屆)
柏斯毅行者 – 十月 (2013年首屆)


澳洲的毅行者, 一般時限為48小時. 當中墨爾本的路線較為容易, 悉尼一般, 新設的布理斯本較難. 而將舉辦的柏斯路線便不得而知. 紐西蘭毅行者時限為36小時, 可見沒什麼難度, 但景色比澳洲漂亮幽美. 活動時節, 澳紐的天氣一般較為乾爽舒服, 不會太熱. 若與香港的潮濕氣候相比, 加上香港的路線較崎嶇, 所以挑戰度較高, 每年亦吸引不少外國人前來參賽.

由於澳紐地大廣闊, 好些路線遠離城市, 有些檢查站更是在山裡頭, 偶爾電話沒有訊號, 未能與支援隊取得聯繫. 所以賽前最好有跟支援隊溝通講解清楚會合的時間及地點, 以免在活動當日有所混淆, 造成不必要的延誤或麻煩. 與之相比, 香港反而較為方便, 不過因交通上的限制, 仍是會有所不便之處.

tam @ 2013.03.15

參考連結:
> 澳洲毅行者
> 紐西蘭毅行者


p.s. 原來阿德箂德曾經有毅行者的, 但之後便移至墨爾本去了.



相關誌

毅行者簡介


毅行者源自駐港英軍的啹喀兵訓練, 後來經樂施會成功發展為國際性的大型行山籌款活動, 讓參加者挑戰自己的同時, 亦能把募捐得來的善款作救災扶貧, 使這100公里的路程變得別具意義. 「四人八腿一條心,毅行百里為扶貧」這便是樂施會所標榜的毅行精神.

參加規則簡而言之, 是四人一心共同走畢100公里的路程, 時限因國家而異, 一般約為48小時. 中途有大會的檢查站, 需四人一同登記才有效. 檢查站提供水源作補給及一些簡單食物, 但每隊得自行尋找自家的支援隊(Support crew)作主餐補給或衣服替換等支援. 比賽期間可作短暫休息或睡眠, 有些檢查站有提供睡眠區, 但需自備睡袋等裝備, 這也就是需要支援隊的其中一個理由 (雖然睡覺不一定要用上睡袋).

由於活動涉及組隊練習, 籌款募捐, 亦要計劃行程以便與支援隊配合, 當中隊友間的互相扶持, 別人的幫助鼓勵, 以及共同克服種種困難, 去完成這100公里的經歷, 真的好比人生走過萬里路般的體會. 有人因此悟出了些道理, 像蔡東豪先生便寫了一本《毅行出哲學》. 也有人因此成為傳奇, 像陳國強先生般. 每一個毅行路上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不止是那參賽的四個人, 還有幫忙支援的人, 或是解囊捐助的人, 像黃山先生般.

毅行者似是貼錢買難受的活動, 但若明白箇中的意義, 真的能獲益良多. 這亦難怪樂施會可以成功把這活動「出口」至海外多個國家.

tam @ 2013.03.15


參考連結:
> 香港毅行者年誌
> 毅行出哲學  蔡東豪
> 茅 坪 的 薑 茶: 山 大 王 搵 老 婆   黃 山